好不容易挨到孔子上大螢幕的時候了


暖風從以前就一直在想,這位中國偉大的人物,幾千年來備受華人推崇


為何電影影視方面一直都沒有人去拍他的傳記


如此傳奇的一號人物,連韓國人都搶著認祖先


如今終於拍成電影,而且電影中的孔子絕對會讓大家耳目一新


 


要拍這種偉人傳記,其實壓力會非常的大


因為大家都會用放大鏡去觀看,一不符合歷史就會被劈頭漫罵


但編劇在撰寫這部腳本時,暖風相信絕對是考證許多歷史上的真實記載


或許某些小細節,不可考有些憑空想像,或是因娛樂考量


但是描述孔子的性格與專長絕對是正確的



但在觀影前就聽到許多人說


這部將孔子亂拍,文人的形象變成好像很會帶兵打戰的樣子


看過這部的評價是毀譽參半,有人叫好,也有人評的很差


會這樣想也不能怪他們,誰叫我們教科書就是把孔子朔造成這樣



我剛聽到由發哥來演孔子也覺得很奇怪




其實在史記有記載孔子身長九尺六吋,換算現代單位差不多190公分


在當時也算是高人一等了


孔子不會武藝之說更是不合邏輯,在當時的六藝 [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]是文人必備之學


[]即是射箭之術加上一些簡單防身武術,[]即是駕御馬車之術


孔子門下72弟子就有皆通之人,如 何能說 老師沒半點涉獵呢?


電影中只是單純的射箭比賽及馬車駕馭罷了,


也沒很離譜表現,像葉問這樣一個打十個阿


我不懂為何有許多反彈的聲浪


 


而行兵打戰之學,在[孔子家語-正論]中就有提起


孔子弟子冉求在為季氏帶兵打戰勝利後,季氏問他軍旅的知識從何而來,他說學之於孔子


而且相傳 孔子的 老師~鬼谷子(老子),旗下能人異士眾多


龐涓、孫濱更是有名的軍事奇才,孔子難道也不能學些嗎?


只是孔子生涯以來一直力行仁愛治國,以禮教化人民


才會使得後人有此刻版印象,但文武兼備其實才是真正孔子的面貌




好了,當你們有此觀念,在去真正看這部孔子 決戰春秋就比較不會有衝突的想法出現


整部電影還是照著歷史腳步去演,並沒有太出乎意料的過程


在一開始的廢除活人陪葬的提議,孔子舌戰群儒,充分表現出孔子的機智與仁愛


而在於治理國家,孔子也是有自己的一套想法


論語中有記載,當子貢問政於孔子如何好好管理一個國家時


子曰:足食、足兵,民信之矣  子貢曰:必不得已而去,於三者何先?曰:去兵。


子貢日:必不得已去,於斯二者何先?  曰:去食,自古皆有死,民無信不立。


所以對於孔子,還是民信最為重要的,以武力服人也不是他所冀望的理想世界


但孔子的這種想法,卻是在春秋戰國時代


以禮治國,可以平內憂但外患卻束手無策


齊國無時無地不虎視眈眈著魯國領地


在這時候墮三都,拆除城牆在我看來實在不是明智之舉


所以孔子當時的治國理念不容於世,造成被各國排擠,使得有周遊列國的辛苦歷程





 

片中另一大亮點就是衛國的南子夫人(周迅 )出現


在歷史上這一絕代美人,與孔子之間有著說不出的關係


現代考證歷史學家,也眾說紛紜


電影中的描寫倒是可以讓大家好好去體會一番


在南子夫人一開場導演簡單給了她一個赤腳在草原上奔跑的行為


古人對於女人最性感的地方,她也能大方無拘的裸露出來


在在點出這位夫人無視於一般傳統禮俗


南子夫人面會孔子的那場戲,可說是整部戲最精采的地方


周迅的每個動作每個眼神,極致挑逗欲拒還迎的話語


南子夫人傾慕孔子的表現,讓所有男人都心癢了起來


(如果有女人不懂如何取悅老公的話,真的要學起來,包準老公對妳們死心踏地的)


而孔子對於這樣一個美人的應對進退果然不失為君子風範



其實南子夫人在會面孔子之前,也都只是聽聞其事蹟,無法真正去了解這個人


南子夫人一開始就很清楚的說著哪個男人不好色


聰明的南子夫人用著最快速最簡單的方式,一下子就看出孔子果然非簡單角色


所以才說出「世人也許能夠領悟夫子的痛苦,但永遠無法領悟夫子在痛苦中所達到的境界」


知其不能為而為之,再戰國紛亂時期力推仁愛,多少人能去看到孔子眼中的境界


對於孔子,他賣命的幫助 魯 君治國,最後卻遭受排擠


故鄉的人不如一個被外界定義為風俗不良的女子懂他


所以當南子夫人說完這句話,孔子顫抖的留下淚來,兩人以正禮對拜


兩人相知相惜的情誼,在此明確的顯露出來~


不過導演讓南子夫人被暗殺的過程交代不清,是該部的敗筆之處



後面就是在演孔子與師生之間的情誼,如何在如此的困苦環境


還是堅信自己的理想這應該就是導演想要傳達給觀眾感受


但孔子的作法都是對的嗎?


暖風想要說說一些心理的想法,看完這部之後其實覺得孔子實在太過於固執


在如此動盪的環境,還一昧的想要推崇仁愛思想


所以導演給了孔子臨終前最後的一句話


拿著春秋說著「世人因這部而瞭解我,也可能因它而誤解我」


其實充分的說明著,當時孔子對於他所提倡的想法也不是很有把握


至少在他生前,他絕對無法做到他想要的境界


 


孔子自己所說的中庸之道,卻看不清局勢,硬是背道而馳


其實所謂中庸在暖風看來即是趨勢


戰國時期的混亂就是當時的中庸,當時想治國必須先平天下


法家的韓非、李斯所推行的才是該符合當時的中庸之道


只是當秦國平天下之後,卻還是用著嚴刑峻法,與道又相背離了


 



歷史上兵法家,暖風還是最欣賞諸葛孔明,但不是他的聰明才智吸引我


而是他在亂世中非常清楚自己該定位成什麼樣子,並不是一昧只想要在歷史上留個好名聲


幫取荊州後及建議劉備攻取同宗劉璋的益州而奠定了三分天下大計


如果沒有他,劉備應該是在逃亡中慘死吧!


而巧奪了他人之地後也是將之治理的更好,使得當時益州變成了富饒之地


之後平南蠻王孟獲的七擒七縱,也是先以武力伐之,而後用德服之


只是後來因劉備無法控制個人情緒,造成諸葛孔明的壯志未酬身先死阿!


 


而且暖風也想為南子夫人平反一下


如此不平凡的女子,能夠操控著衛國的政權,讓許多男人願意拜倒在石榴裙之下


在歷史上卻給了她一個"美而淫"的評價


在我看來她的道德觀也只是未處於當時的中庸


如果以現在人來說,反而覺得她會是個性感女神吧!



 

扯遠了


最後雖然孔子他在身前無法做到他想要的


但是死後後人對他的景仰,卻是綿綿不絕~


他的思想給中國人一個很好的規範


但想到現在的社會,又是君不君、臣不臣、子不子的


我想孔子要是看到,一定會跳出來罵人說教一番了


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an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