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

 





     

    心中有寂靜 人生不寂寞!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
     

     


    每一個人都要提早學習面對孤獨與寂寞,將來才不會害怕孤獨與寂寞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只要心中能隨時找到寂靜,孤獨或寂寞才不會把我們推向空虛和失落的情境之中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夫妻再怎麼恩愛,早晚有一天其中一人會先走,總是會有孤獨到來的一天....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再怎麼知心的親朋摯友,將來有一天也會離我們而去....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人一生下來,就注定要接受生離死別的煎熬,因為

    人就是業報身,必須面對出生之後老、病、死的業力牽引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所以,心中能否找到寂靜,是將來面對孤獨與寂寞時能否隨境而安的關鍵因素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尚未鍛煉過的心靈,難耐寂寞的煎熬,很難一個人獨處.....所以,當他感到孤獨與寂寞時,就向外尋找慰藉,藉著尋找各種不同的娛樂,去獲得心中的快樂,並以此當做生活的寄託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然而,感官上短暫的快樂之後,這種樂趣就不再了,必須繼續尋找下一個短暫的快樂...如此終其一生,都是在追逐每一階段不同的短暫快樂,以填補心靈上的空虛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這樣的人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忙著追求自己所沒有的,卻無法享受自己所擁有的,也都在忙著外求,而忽略往內充實,所以才說:心外求法就是外道!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很多人一生忙碌外求,就是忙在這種周而復始的物慾輪迴裡,而難以出離!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每一個人每一天都應該有一段時間,讓自己的心靈獨處與沉澱....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每天也都要有時間去打掃自己的心靈,就有如我們的身體每天要洗澡、吃飯、睡覺一般,身體要如此維護,心靈也是一樣。唯有讓心靈獨處與沉澱,我們才能透過內觀與自省,去發掘可以讓心靈繼續成長的空間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心的獨處”是指心的遠離,遠離過去與未來,而讓自己安穩地立足於當下。能完全體會獨處的人,內心才能安穩;能讓心中寧靜的人才能感受真正的快樂,也才能讓快樂持久,佛家稱此為“禪悅”,亦稱“法喜”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身的獨處容易,心的獨處就不容易,身心要不斷地精進、修練,才能修得“禪定”與“正定”的境界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證嚴上人倡導“清平致富”就是要人人生活恬安澹泊、清淨平淡,人生才會平坦平順。一個人無論獨處或群聚,都能保持心中的平靜,而不會受到他人喜怒哀樂的影響或羈絆,這就是最好的獨處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身的獨處容易,只要屋子裡是自己一人或大家都就寢了只剩自己一人,這樣就是身的獨處。心的獨處就不容易,不動的時候很穩、很靜,沒甚麼了不起,這大部分的人都做得到;在動蕩的環境中依然能保持不動聲色、穩如泰山,此即“禪定”與“正定”的境界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這必須讓身心常常接受“獨處”的淬煉與磨練,再加上心靈隨時遠離貪欲與散亂,否則是很難成就的。這就是“三昧”,也就是“定”的功夫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“平靜與喜悅”或“寧靜與安詳”並非上天所賜予我們的恩典,而是要讓我們的身心經過不斷地精進修練才能獲得。“平靜與喜悅”就是我們心靈的家,每一個人都要找到自己心靈的家,心靈才會有所安住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心靈有一個家,我們才會感覺滿足與快樂;相反的,心靈沒有家,我們的人生就難以快樂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人生可以孤獨與寂寞,但絕不能讓它發展成為空虛與失落。要修練身心就要經得起孤獨與寂寞,也不能害怕孤獨與寂寞,甚至要將孤獨與寂寞當做一種享受。如果視孤獨與寂寞為痛苦,甚至視為一種空虛與失落,那要講真學問、真道德,或講修行,就難了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所以,孔子才說:“德不孤,必有鄰。”意思是指:有德行、有修行的人,絕對不會孤苦伶仃,一定會有同行的人。即使從外表看他是很孤獨,其實他並不寂寞,因為修一身之德,至少會有龍天護法隨時庇佑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舍利弗有一次在安靜的森林中坐禪,維摩詰居士看見後說:“舍利弗,像你這樣在安靜的森林中默默靜坐,並非真的坐禪。”舍利弗問:“那真正的坐禪是甚麼?”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維摩詰居士回答:

     

     

    一、在三界現身意

     

    對所有東西不生分別的意念,不要心想這邊好或那邊不好,也不要認為在鬧中不能坐禪,在安靜的森林中才好,只要有心何處都可實踐。行住坐臥處處是道場,路邊是道場,廚房是道場,災區是道場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二、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

     

    意思是說:到深山中自己一個人靜靜的坐禪,雖是心無塵垢的境界,但等於是坐死禪,因為即使已經排除心的塵垢,我們還是要活在世俗當中,還是不能離開人群,甚至還要去淨化人心。雖許多煩惱與污濁,人還是必須在人群中修練,就如蓮花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三、不起道法而現凡夫事

     

    道法乃聖人之法,一面走入聖人之道,一面做凡夫之事,才是“聖俗如一”。只是找個靜謐的場所靜坐,不是真正佛教徒所走的道路。愈是要走向聖者之道,愈要以凡夫為起步,“超凡入聖”就是此意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四、不斷煩惱而入涅槃

     

    “不斷煩惱”是指迷茫,“入涅槃”是指覺悟。迷悟不二,煩惱跟涅槃也是不二。“不斷煩惱”不是煩惱還沒斷,而是煩惱一起,立即轉化菩提,這也是覺者的境界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人群中是最好的道場,離開人群就很難修練了,也沒甚麼好修的了。然而在人群中,有時候尋求心靈的寂靜,比和別人交談要有意義得多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“寂靜”是無論身處紛亂或險惡的環境中,依然能以感恩、歡喜及無所求的心去泰然處之,這就是了不起的心地功夫了。

     

     


     

    謝謝卍子分享voicexml自在整理編輯



    一生幸福.gif

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


     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      創作者介紹
      創作者 franco 的頭像
      franco

      franco的部落格

      fran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