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無阿彌陀佛!


一前言:



《八大人覺經》云: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。」


 


意思是說:這世間本來無常,不僅我們肉身(地、水、火、風)不能百年常存,居住大地亦難保不壞。雖然五光十色,看似真實,然畢竟離不了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。



世事大抵苦多於樂,不如意事十有八九,在這錯綜複雜的人生旅途當中,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處?


 


讓性心身三者能夠協調,解脫心身的苦惱與矛盾,達到「離苦得樂」的目的,正是每個人不能不面對的課題。



佛經歸納人生的苦分為八種,以身心區分,肉身有四苦: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。


 


內心也有四苦:即怨憎會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、五蘊盛苦。


 


肉身的苦,我們可以運動與養生來健身,不過形壽有限,有生即有死,若明生死循環之理,可以放下與釋懷。


 


倒是內心之苦,非透過人事歷練與內心修持,即無法解脫意識的愛惡執著。


 


我們要探討的主題就是「轉念」,有人說:「念頭轉個彎,人生大不同。」真是一句金玉良言。



二、
何謂心念:



「心」是意識靜止之時,「念」是心動之時,我們要研究轉念,必先瞭解何謂心念,佛家稱之為「禪機」,參禪的功夫,即在起心動念的關鍵抉擇,這就是禪機。



佛家把生死分成兩種:一是分段生死(肉身),二是變易生死(心念)。


 


分段生死的苦是短暫的(數十年),變易生死的苦是長期的(累世的)。


 


孫中山 先生說:「國者,人之積;人者,心之器。」


 


意思說:「國家是多數人的集合,而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心念。」



肉身的健康與否?


 


除了先天遺傳之外,後天的鍛煉尤其重要。


 


其中最重要的關鍵,在於一個人的「想法」,想法就是「心念」。


 


肉身的動靜(行、住、坐、臥),


都來自於心念的指揮。


 


念頭一有偏差,肉體自然有病;觀念正確,肉體也隨著健康。



三、
何謂轉念:



吾人睡覺醒來,首先面對的不是別人,而是自己。眼睛尚未睜開,心念已然啟動。


 


甚至在睡夢中,心念意識仍然沒有歇息。因此古德說:「夜夜伴佛眠,朝朝還共起。」


 


心念是肉體的主人,主人指示往前,肉體不敢後退;主人指示向右,肉體不敢向左。



古德言:「學道猶如守禁城,晝防六賊夜惺惺,將軍主帥能行令,不動干戈致太平。」


 


心念好比航行船隻的「羅盤」或指北針,心念錯誤就好比航向偏差,不但無法到達目的地,也會有觸礁的危險。


 


因此,修行人要謹記三守:一是守身如玉、二是守口如瓶、三是守意如城。尤其心意識乃五根之總指揮官,將軍若投降的話,必然導致全軍覆滅也。



有句名言說:


「小心你的想法,它會變成你的語言;


小心你的語言,它會變成你的行為;


小心你的行為,它會變成你的習慣;


小心你的習慣,它會變成你的個性;


小心你的個性,它會變成你命運。」


要改變我們命運,惟有轉變自己心念與人生觀。



四、
如何轉念:



同樣一件事情,以不同的立場去看,


就有不同的想法。


 


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紛爭,


大多起因於立場的不同所致。


 


人間是相對待的世界,你好不見得我好,我好不見得你好,因此儒家提倡「中庸之道」,


孟子云:「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。」


儒家發揚的惻隱之心,就是佛家所倡導的「平等覺性」。


 


平等心是同情心、慈悲心,亦即眾生原有的佛性。



「轉念」的意思,就是要兼顧別人的立場,能夠將心比心,就會有有同理心,這個同理心,就是大愛、博愛,《弟子規》所云:「首孝弟,次謹信,泛愛眾,而親仁。」


 


泛愛眾就是大愛,孟子云:「愛人者,人恆愛之;敬人者,人恆敬之。」


 


這是一定的道理。


 


因此《禮運大同篇》云:


「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


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」


 


若人人能夠捨棄小愛與私心,擴充為大愛、博愛,這社會國家才會安定,也才有機會讓天下太平。



蘇東坡有首詩云: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;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


 


如果能把念頭轉一下,


換個立場替別人想,


相信你就能體會別人的難處,


不再堅持己見而傷害別人了。




《華嚴經》云:「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;五蘊悉從生,五法而不造。」


 


意思是說:「我們的心念像是一個高明的畫家一樣,能夠畫出各種世間,譬如說快樂時就如同畫出天堂,痛苦時如同畫成地獄,慈悲利生時如同畫出佛世間,損人利己時如同畫成惡鬼道一般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陰都從內心產生,成千上萬的方法,無一不是由自己內心所製造出來。」


 


又說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


 


你若能明瞭心念的因素,造成行為的結果,成就各種法界的道理,那你就是明心見性,徹悟真理實相的修行人了。




《太上感應篇》云:


「夫心起於善,善雖未為,而吉神已隨之;


或心起於惡,惡雖未為,而凶神已隨之。」


 


 


可見一心思善福運到來,一念思惡災劫禍殃。



祝願所有有緣人福慧增長&吉祥如意&快樂 & 平安 & 健康&幸福美滿


南無阿彌陀佛!南無阿彌陀佛!南無阿彌陀佛!


南無阿彌陀佛!南無阿彌陀佛!南無阿彌陀佛!


南無阿彌陀佛!南無阿彌陀佛!南無阿彌陀佛!


南無阿彌陀佛!
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an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